把博物館“帶到”校園 把課堂“搬進”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走進大學南路小學
“‘碑’字為什么少一撇?篆書和隸書‘碑’字是怎么寫的?”在11月27日的升國旗儀式上,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校外老師”,給大學南路小學的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書法及傳統(tǒng)文化課。
在大學南路本學年第十四周升旗儀式上,來自五八中隊的薛婷予和陶佳妤兩位隊員講述了她們與博物館的故事,從他們的講述中,同學們了解到,學校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三公里范圍內(nèi),有眾多主題鮮明、別具特色的博物館。其中,就有中國最大石質(zhì)書庫——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字為什么少一撇?篆書和隸書中‘碑’字是怎么寫的?碑林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哪些書法家的作品收藏于碑林?”當天的儀式上,西安碑林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李慧及幾位講解員向同學們一一介紹,“校外老師”帶來的一幅黃庭堅長幅詩帖更讓同學們大飽眼福。
升旗儀式后,碑林博物館的講解員們?yōu)樵撔N迥昙墝W生上了一堂互動體驗課。倉頡造字的故事、漢字的演變、碑刻的文化、昭陵六駿的命運等傳統(tǒng)文化的講授,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拓印體驗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紛紛上手,半尺見方的木板,古拙樸實的線條,著墨、覆紙、拓印,沉淀的是歲月的痕跡,寄寓的是美好的祝愿,傳承的是鮮活的藝術(shù)。一位喜歡書法的學生說:“即使是大書法家,他們的成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所以我要加強練習!
學校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我們把博物館“帶到”校園,把課堂“搬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的“國寶展柜”,成為同學們“好奇心的陳列柜”,引導孩子感悟祖先的智慧,學習傳統(tǒng)文化,力求孩子們文化自信,文化傳承!∪囟际袌-三秦網(wǎng)訊(記者 趙明)
責任編輯:王雨蜻